第九百八十五章愈演愈烈-《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2/3)页

    当大凌河城这个屏障一经被清兵拆除,距此仅四十余里的锦州城就完全暴露在清兵的面前。

    它成了明朝在辽西的一个名副其实的前哨阵地。

    从锦州的地理位置来看,尤其值得重视。

    在它的正南面十八里是松山城,松山城偏西南十八里是杏山城,而杏山西南约二十里便是塔山城。

    这三城如羽翼一样护卫着锦州。

    在它的背后即西南一百二十里,是雄镇宁远城,为锦州的坚强后盾。

    皇太极很清楚,锦州不破,清兵休想前进一步。

    反之,锦州一破,则松、杏、塔山三城俱下,宁远孤立,整个防线都得动摇。

    明军还妄图想要钉在辽西,想都不要想。

    锦州是宁锦防线的一个重要环节,打破这个环节,就能实行他的第一步战略。

    皇太极已经看得很清楚,欲取山海关,非先取关外四城不可。

    这四城就是锦州、杏山、松山、塔山。

    锦州则首当其冲。

    经过多年徘回之后,皇太极和他的诸王大臣终于选准了进兵的突破口。

    明清之间的战争平衡再次被打破。

    为了稳固地攻取锦州,皇太极开始加紧备战,精心布置。

    他采取的第一个实际步骤,就是选择义州(辽宁义县)作为进兵的屯驻基地。

    祖可法、张存仁等人主张清兵屯驻广宁打三山。

    “逼临宁、锦门户”。

    因为攻松山战败后,皇太极比他们更有眼光,想得更大胆,不选广宁,而选中了义州。

    因为义州比广宁更能有效遏制锦州。

    义州位于锦州偏东北,相距仅九十里,比锦州至广宁一百四十里,缩短了一倍的路。

    在大凌河畔,地势开阔,从军事观点看,这里无险可依,不足于防御。

    但却是锦州的一个重要门户,它距离锦州近,很适合清兵屯驻,便于轮流换防。

    义州还有一个好处,这一带土质肥沃,适于耕种。

    由于历年战争,百姓走死逃亡,人口大量减少。

    本来人烟稀少的义州比昔日更显得荒凉。

    但清兵驻此,可以大量垦荒屯种,解决粮饷的供应,减少长途运输的困难。

    皇太极选中此地,为进兵锦州先扼其门户,并提供后勤支持,实

    为良策。

    当义州的战略作用被皇太极掰开了揉碎了,讲给这帮文盲们后,张存仁承认自己的见识不足。

    他则是开口进一步赞赏皇太极:

    “臣先言修广宁而守之,因与白土厂相近,实为国家开辟土地,立城池,渐次前进之计。

    今大兵住义州,已超出寻常,为臣望外之事。”

    明朝中有识之士早已看出义州对锦州的重要战略价值,提醒朝廷给以支持。

    辽东巡抚方一藻早就上疏过,义州为前锋门户,足可以凭此制止建奴西窥,此地必然是明清必争之地。

    三年前,他就亲自去义州实地考察,建议朝廷拨钱迅速修复义州。

    但大明皇帝哪里还有钱?

    朝廷哪里还有钱?

    因为钱不得不征三饷。

    再加上前有修缮大凌河城导致明军大败的战例在前,崇祯怎么可能会再同意这件事。

    皇太极屡次绕道蒙古肆虐京师,朝廷对于宁锦防线的关注度直线下降。

    甚至还有官员说莫不如放弃宁锦防线,专门防山海关,这样等清军入塞的时候,也能调拨更多的兵力去与之对战。

    总体而言,因为流寇锤匪的实力不断增大,清军战略的改变,都导致了宁锦防线不再像是以前一样受到大明的重视,拼命的砸钱。

    现在义州被皇太极看上了,明清还没有交锋,大明便先棋差一着。

    他准备成为明军眼皮子底下的坐地炮,跟诸葛亮学一手。

    皇太极任命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右翼主帅,多罗贝勒多铎为左翼主帅,各率将士开往义州。

    他们的任务,一是筑城,二是屯田,兼及袭扰明宁、锦驻兵。

    根据皇太极指受的计策,他们一到义州,就通告凡山海关外明将士不得在宁、锦地方耕种。

    但驻守这一地区的明兵以屯养战的办法,一面守城,一面耕种,以解决粮食自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