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诗魂-《我真不是个文青啊》


    第(3/3)页

    不过,是免费的。

    “我们前天晚上在淮海路偶遇,聊的很愉快。”夏红军很爽朗的回答。

    他记得有人说过,整个一部中国诗歌写作史,几乎就是一部民刊史——正是诸多如陈东东这样严肃的办刊者,虽步履艰难,但果敢坚定,默默地维护者一种诗歌信仰。

    最后夏红军站在逸夫楼下草坪前没有动。

    “谢谢,我一会就去印刷厂把300本杂志提出来!”陈东东很是激动。

    “哈哈,那是,卫慧同学可是我么中文系的才女啊。”王书记笑着说道。

    还有伟人以及复华创始人马相伯、鲁迅等人的雕塑。

    相对于陈东东他们自费印刷,西川他们还能从出版社拿到一笔稿费,虽然并不是很多。

    “这是香江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赠修建的。”卫慧看到夏红军站在不动,赶忙解释。

    “50本,可以吗?”陈东东试探的语气。

    亚历山大啊。

    从陈东家里出去,夏红军长长吁了口气。

    “夏红军,不方便就算了。”陈东东赶紧补充一句。

    这次来申城,托运了一大包书,主要他们几人各自出版的诗集,想趁一系列讲座扩大他们的影响力。

    “嘿,你急用钱就先拿着,放心,杂志不会最后滞销到我手里。”夏红军不由分说从钱包里拿出1200块,塞到陈东东手里。

    “是我们陈主任向校领导争取的,而且到时候他也要参加。”王书记笑着解释。

    在来到这时代之前,夏红军为此还专门慕名去过一次复华,站在这座雕像面前看了许久。

    他至今还记得雕塑上的铭文:旦复旦,日月光,复旦诗社成立于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七日,有诗刊《诗耕地》,《语声》,诗集《海星星》、《太阳河》,源接上世纪四十年代《诗垦地》,形成复旦诗派。百年校庆,诗友重聚,感恩母校,给我们博学,感恩诗神,让我们笃志,特赠铜雕“复旦诗魂”,愿母校诗魂永在。

    他当时在想象那个诗歌飞扬的时代。

    而现在,就站在这个诗歌飞扬时代的——尾巴。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