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此话落下,漫长寂静。 失去至亲的孩子,恋恋不舍的看了眼身后院子里的一切,仿佛是在跟这一切告别。 对于这个孩子而言,皇帝似乎是一个很高很虚幻的称呼。 但对于他而言,他并不理解这代表着什么。 在他的眼中,那个站在门口的将军,只是他接下来报仇雪恨的领头人。 伴随着这个场景的结束。 这一篇的戏曲也告一段落。 可此时场中的那些人,却久久不能回神。 在场的,大多数都是京城中的权贵。 但因为北京城的特殊性,这里的权贵虽然完全可以说的上是整个大明朝最顶尖的存在。 可他们不像是南京。 更不像原本北京城,也就是元朝大都得那些权贵。 他们属于一个新兴的权贵阶层。 所以他们很大一部分人或者说他们的父辈,都是经历过那个战乱年代,并且身处其中,体验过那种水深火热感受的。 所以当这样一群人在看到这一幕时,那种感受愈发的契合。 尽管这一段的戏曲与之前讲述太祖皇帝时的戏曲有很大的别差,并且在内容上也没有之前那一段来的更加直观和富有期待。 但那也只是跟太祖那一段比起来。 如果单论这一段的质量,是完全可以跟现世流传的所有戏曲来作比较的,甚至在期待感的营造上,要比所有的戏曲都更加浓郁。 当然,这并不是说戏曲没有价值。 戏曲能够流传至今,肯定是有其价值的。 但如今那舞台上所表演的戏曲,其实从本质上已经区别于传统的戏曲了。 二者存在的意义本就不同。 如今这一场的表现,与其说是戏曲,不如说是舞台剧。 在这两者之间,自然是舞台剧的现场表达和内容的传递更加直观。 这也是朱瞻基为什么选择这种表演方式,并且为此制定内容的原因。 虽然他朱瞻基对于戏曲并不了解,也没有资格去评判什么。 但戏曲在没有任何外力因素直接干扰的情况下,在后世已经被时间和事实印证了其在大众传播当中的劣势。 这是现实。 同时,这一场的表演,相比于之前太祖时候的故事,他所表演出来的内容要更需要思考一些。 其内里蕴含的道理,是需要品味的。 是需要根据本朝的一些国策去理解的。 相反,太祖时候的故事,则更加的贴合现实,是被时代和世事推着走的。 所以要更加容易理解一些。 毕竟那样的事情在民间并不少见。 就发生在老百姓的身边。 所以最终在表演结束后,在场的这些观众们并没有像之前时一样,在短暂的愣神后,便是满满的期待和兴奋。 而是持续的寂静,持续的思考。 整个现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半点的动静。 这些权贵们是这个朝代国策的见证者,甚至是参与者。 很多时候他们对于皇上和朝廷的政令和举措无法理解。 虽然表面上也能说那么一两句,但其实他们是没有直观感受的。 比如说这打仗。 说起来都知道,是边疆被袭扰,百姓流离失所。 可有多少人清楚,这简单的一句话,其背后是什么样的人间炼狱? 他们不知道。 尤其是那些读书人。 他们知道,又不知道。 清楚,又不那么清楚。 可如今。 这一切,却被那些戏子们在这舞台上淋漓尽致的,赤裸裸的表现了出来。 你们没看过。 去不了。 好,给你们看看。 给你们当中很多从南方过来的朝廷命官重臣们瞧瞧。 瞧瞧这边疆,瞧瞧这边疆百姓们到底是在经历着怎么样的生活。 他们都很努力。 其实和你们这些人并没有任何的区别。 他们也在努力的往好的方向发展,他们不懒,他们也很勤恳。 可他们要面对,却不仅仅只是一个勤恳的要求。 他们想要活下去,还要无时无刻的面对那些外邦敌寇的袭扰。 都想休养生息,都想过好日子。 可谁不想呢? 那些边关边疆的百姓也想。 他们也像你们这些出生于中原江南地区的人一样,他们都想。 他们也在缴纳着朝廷的税收。 可为什么,你们可以好好的生活。 他们却不行呢? 太平、安稳,谁都愿意。 可敌人不愿意! 所以,想要太平,想要安稳,只有拿起刀。 用将士们的鲜血去捍卫他们的太平和安稳。 在场这些观众们在看完这一段后,感受很大,感想很多。 但最多的,却是那坐在会场角落中,看似平平无奇一老头的朱棣。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