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天文望远镜-《平淡为官》


    第(2/3)页

    就赵祯使用的天文望远镜来说,总长大概在二十米左右,想要操纵他就需要起码三十个人,才可以调整一个合适的角度,采用的是折射式的设计方案,是一种使用透镜做物镜,利用屈光成像的技术,具有宽广的视野,高对比度和良好的清晰度,按照历史的轨迹,这样的望远镜是在1608年诞生于荷兰,而现在,它则诞生在中国,并且凭借着强大的国力,一下子就摒弃了当年欧洲天文学家的做法,并没有造出适合个人使用的小天文望远镜,而是直接做成了巨大的天文望远镜,倍率在四百左右,在这样一个倍率之下,月球的表面清晰无误,太阳耀斑尽收眼底,土星环,木星条纹都可以清晰的浮现在眼前,是名副其实的国宝级别的东西了。

    光是一台的造价就达到来了四百万贯左右,总共五台,被分别安置在各个地方,由此可见,徐清的科技强国策略走的确实还不错,这样的大投入,足够在两座相距不远的城市之间修建一条铁路了,可这笔钱两千万贯的花费却用来建设了五座大型天文望远镜,要知道这些投入是不会产生任何回报的,仅仅只是基础物理学的一部分而已。

    谁都知道,基础物理学非常的重要,所有的科学成就,都是基于基础物理学才能诞生的,就像有了相对论才能有核弹一样,有了波粒二象性才能拥有信号一类的东西是一样的,所以基础物理学非常的重要,但是他有两个很大的问题,一个是投入在短期内是不可能产生任何收入的,这一点想必大家都很容易明白,因为是基础的东西,所以想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也是许多人不愿意进行基础投资的原因。

    而另外一点,就是投入大了,这一点或许大家不太了解,这一段时间,中国国内的科学界中,就大型粒子对撞机的建设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其中杨振宁一派认为不应该建设大型粒子对撞机,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怡芳一派则认为应该建造,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大型对撞机的价格,实在是大到一个没边的地步了。

    要多少钱呢?根据科学家的估算,以当今物价来计算的话,大概相当于两百亿美元左右,这样一台大型对撞机,将拥有远超如今欧洲对撞机的能力,直接成为世界最顶尖的对撞机,并且拥有二十年以上的优势。

    大家或许会觉得两百亿美元好像也没什么么?当今中国都已经是十一万亿美元GDP的大国了,这么一点钱,难道很多么?

    其实真的很多,要知道,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的国家收入需要投入进与民生相关的投资中去,这样一来,能用在科研上的经费就十分有限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全国科技投入大概在1.75万亿元,相当于全国GDP总量的百分之二点一二,而美国的科研经费则是在四千亿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则是在二点四万亿元,这样一个数字看上去很大,但是研究经费并不是科研经费,像美国,这么大一笔经费之中,科研经费仅仅只有百分之十五是在其中而已,剩余的经费则要用在很多其他的地方,所以这笔钱其实并不多。

    而在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据科研经费才只有百分之五左右,远远不及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十五,在这样一个数字下,想要研究超大型对撞机,无疑是难度重重的,再加上民生问题迫在眉睫,在这种时候研究什么超大型对撞机,自然引起了很大的反对。

    再加上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科研方向也是越来越细,导致需要钱的地方也是越来越多,两百亿美元的东西,相当于一千两百亿人民币,这直接把对于高能物理所的投资增加了接近三百倍,这样一个对撞机,其价格相当于武广高铁,还有港珠澳大桥,这样一笔巨款的投资,在中国的科研界可谓是掀起了巨大的腥风血雨,讨论声音也是不绝于耳的。

    到最后中央拍板决定修建,这中间花费的时间无疑是非常漫长的,甚至到现在,这一件事也都还没有确定,要知道这可是在二十一世纪,人们早已经习惯了科学,可依旧还是有人会认为这样的投资进入民生领域要更好一些,而认为投入到基础科学领域是不好的事情。

    科学家们或许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理性讨论,杨振宁先生不支持建设大型对撞机的初衷也只是希望把这两百亿美元拿出来,用以培养中国其他方面领域的专家,以此来冲击更多的科学家进入世界一流水准,毕竟科研经费就这么一点,你一下子拿走两百亿,其他科学家的经费自然要削减,而科研经费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东西了,称为生命也丝毫不觉得不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