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平淡为官》


    第(2/3)页

    这就有点像欧洲工业时代之后,紧接而来的便是建筑风格的改革,在工业时代之前,欧洲的建筑往往都很简单,唯一称得上辉煌的就是那些大教堂们,但等到工业时代来临,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立刻占领了整个欧洲的宫廷和富裕认识的别墅,这都是因为财富的激增以及工业手段的提升,让建筑物也拥有了更多的形态和更多繁复的加工。

    宋朝如今也是如此,所以即便是一座小城市,其建筑所能带给人的感受也是十分巨大的,就像一个宋朝人如果来到了现代,他不用去上海和北京,也不需要去那些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只需要带他去中国任意一个地方的农村,他就会被震惊到不可自制了,这就是时代的领先力。

    就像清末民初时期的上海,当江苏、浙江和安徽的人来到上海的租界之后,能够感受的唯有震撼二字而已,那是与中国的景象所完全不同的别致,也是工业化最为极致的表现,印第安人看到这些城市也是如此,同时这些城市虽然不大,但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

    娱乐设施虽然不如大城市丰富,但对于这些印第安人和殖民地人来说,已然是足够了,更弥足珍贵的是,这些城市中往往汇聚着来自不同地方各色各样的人物,所以在这些城市里,也能感受到各自不一样的风格,吃到各种不同地区的美食,便是一个啤酒,便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调制方法。

    想想看,这对于殖民地人和印第安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在这些城市之中,他们将汇入全球化的大潮流之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而在自己的部落里,他们则只能被时代越抛越远,最后等到时代来到自己面前的时候,那么一切也就都晚了,与其到那时再接受,还不如主动去拥抱时代呢。

    这就像现代为什么这么多人要去北上广,不仅仅因为那里机会多,更重要的是,在那里,拥有着大量的国际企业,拥有着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研究机构,拥有许多重要的大学,人们在那里,可以接触到这个世界上最前沿的思想和思维,还有科学,这才是这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而进入到这些城市,走的越近,便越靠近全球化的脉搏,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是无法挣脱的诱惑。

    谁都不想落后于这个时代,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渴望追逐更新,更独特的东西,而进入城市,则是必须的,如果你一直待在小城市或者是乡下,你的见识也就只有这么一点而已,在没有互联网的当今就更是如此,光靠报纸是不行的,毕竟传输速度有限,如果你想贴近全球化的脉搏,贴近时代的变革,最需要去的地方,便是汴京城,犹如现代的纽约城一样,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时代最为真切的变革。

    但印第安人显然无法去到那么远的地方,而进入这些小城市,开始发展便是他们的第一部,所以在这些小城市的诱惑之下,许多印第安的年轻人们,纷纷放弃了先祖坚持上千年的生活方式,开始跟每一个市民一样,学习拥抱城市,习惯城市的生活,而不再像以前那样,过着原始的生活,他们开始穿上宋朝的衣服,开始学习宋朝的语言,慢慢开始变得像一个宋朝人。

    这也是新大陆与其他殖民地不同的地方,在其他大陆,因为人口稠密的关系,且宋朝人口过少,所以除了租界的官方语言是汉语之外,其他地方则还是遵从当地语言为主,老百姓可以自主学习,但官方并不过度干涉。

    而在新大陆则不同,因为印第安人口稀少,且宋朝是把新大陆当做本土对待的,所以在新大陆,官方语言便是汉语,所有媒体和报纸,全部都用汉语书写,而移民们也必须去学习汉语,且因为新大陆的城市比较富裕,所以工人们也有余力让孩子们就读正规的学校去学习汉语,如此一来,虽然父母不会讲汉语,但等到孩子这一代,就必然会讲了,这也是为了融合各族的一项政策,不然在新大陆这样的地方,百族之众,若是每一个族群都讲自己的语言,而没有一个官方语言,那么地方上不得乱套了。

    所以还不如趁人口尚且不多的时候,便将官方语言定下来,如此以后,随着新大陆的人口日渐增多,后来人也就只能适应汉语了,就像现代,无数人移民美国,美国也是一个移民大国,可官方语言却只能是英语,无论和等人,来到美国,就必须学习英文,虽然最近几年好几种第二语言有崛起的势头,但毕竟英文还是美国的国语,这都是最开始打下的基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