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平淡为官》
            
            
            
                
    第(3/3)页
    还有的则没有人看着,因为进入一些危险场地,比如水塘边,森林里最后消失的无影无踪,或者只留下一具尸体,这些事情都在全国各地到处发生着,可谓是人生的悲剧了,而对此,徐清也只能是束手无策,这个时代,几乎都是婴儿潮,宋朝的人口从一亿已经飙升到一亿四千万了,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老年饶人口占据全国不到百分之六,这个数字若是放在现代的中国,估计能让领导人做梦也笑醒,但放在这个时代,这就是巨大的安全隐患。
    因为宋朝建设学校的速度是有限的,每年毕业的教师人数也是有限的,而建设的速度远远比不上英雄母亲们的生产速度,导致即便国家每年拨款建设大量的学校,让更多的人进入到教师行业中来,却依旧不能补上这个窟窿,如今宋朝许多比较偏远的地方,一个教室中七八十号人一起上课的情况比比皆是。
    还有许多地方,因为纸张运输困难,一本书十几个人看也是常有之事,这让教育的质量就无疑下降了很多,而在发达地区,情况呀额不容乐观,大部分公立学校的教室之中,学生人数往往在五十人左右,虽然比偏远地区好得多,但这样的教育压力,对于老师来也实在有些大了,试问一个老师,教导五十个人,又怎么可能因材施教呢?
    他只能够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才能让每一个人尽可能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好应付考试,可这并不是徐清想要的,如今的宋朝,既然率先走上了工业化的时代,身为世界第一大国,自然就有闲心去培养下一代的其他品质,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升学而读书了。
    所以在徐清的理想中,一个教室的学生不应该超过三十个人,最好是在二十五个人左右,然后由两个老师来负责,如此一来,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被老师所注意到,而老师也可以有精力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质来为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帮助他们规划他们的人生,走上更好的道路,这才是学校该做的事情。
    学校,应该让每一个饶特长得以发挥,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人,而不是把每一个人都变成一个人,这不是学校,而仅仅是印刷工厂罢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他需要这样一个过程,但宋朝已经度过了这个过程,如今的宋朝,创新和新的思维,才是这个国家所需要的,所以让百姓们可以多思,无疑是一件好事情。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