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5-《平淡为官》
第(2/3)页
对于宋仁宗的葬礼规模,按照赵昕的意思,自然是要大办特办的,毕竟如今的宋朝也不差钱,作为宋朝皇帝的丧事,理应让那些属国王公们也来汴京城吊唁宋仁宗皇帝陛下的离世,除此之外,许多百姓也希望吊唁一下宋仁宗,这在古代自然是不可能的了,毕竟皇帝是天子,怎么可能让百姓来吊唁呢,即便是要吊唁,也就私下里摆放灵台自行吊唁就是了,又怎么可能让百姓出现在大行皇帝的棺椁之前吊唁呢?
但赵昕却特别批准了百姓可以在大行皇帝的棺椁前进行吊唁,只需要排好队,任何人都可以来祭拜皇帝陛下的棺椁,这样的命令,立刻让赵昕在全国民众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好印象,当然,这其中有不少是真心实意想要送大行皇帝一程的。
但对更多的人来说,参加皇帝的葬礼首先第一个感觉是新奇,毕竟他们还从来没有参加过皇室的丧礼,这自然是一件新奇的事情,所以赵昕让他们可以去参加赵祯的丧礼,自然是让许多百姓都兴奋了起来,皇家的葬礼到底是何等的气派,又是何等的隆重,自然有无数人想要看了。
对此,朝廷专门将宋仁宗的棺椁从皇宫之中搬出来,放到汴京城临时打扫出来的文化宫主管,专门让众人来凭吊,文化宫是汴京城内最大的单体建筑,可以同时容纳一万三千人在其中,主要举办一些戏剧,演唱会之中的场馆,如今却做了大行皇帝的棺梓,赵昕又命令礼部对整个文化宫重新布置,以方便凭吊者可以更好的进行凭吊。
当然,这样的凭吊不可能像现代一样,还把脸露出来,然后让那些凭吊者绕着棺材走一圈,皇帝的遗体也是神圣的,老百姓自然不可以随意观看,所以赵祯的遗体被放在了棺椁里,凭吊者只能站在祭台前面跪拜进行凭吊,不能靠近棺椁十米之内,不然旁边的侍卫就会立刻将人拿下的。
原本根据赵祯的遗诏,丧礼应该在三个月内完毕,但最终这一点还是没有实现,赵昕虽然履行了皇帝的职责,面对丧父的痛苦,依旧上朝理政,笔耕不辍的批改奏章,但是在父亲的葬礼上,他自然也要任性一回,他召集徐清等宰相们,并没有以商量的语气,还是以命令的语气,要求这一次葬礼必须要办的十分浩大,同时陵墓的修建也必须十分用心,最终定下的工期长达一年的时间来修建这座陵墓的主体建筑。
要知道如今可是工业时代,建筑物的修建相比起古代的速度来说,要快得多,而赵祯依旧定下了用一年的时间来修建主体建筑物,然后用整整十年的时间来修建整个宋仁宗的永昭陵,其规模之大,大概占据了一点三平方公里左右,其间亭台楼阁,与皇宫几乎别无二致,对此,徐清同意了赵昕的要求,毕竟皇帝难得提出一些要求,又是关于他父亲的,同时国库也足以支付这一笔钱,在这个时候又何必惹赵昕不开心呢?
同时另一方面,因为海外的大臣,宗亲以及殖民地上亲宋朝的贵族们,也同样要到宋朝来祭拜宋仁宗的遗体,如此一来,三个月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最终建筑物定下修建一年的时间,也是考虑到众人祭拜的缘故,如此一来,便能让更多的祭拜到宋仁宗的遗体,也算是给大行皇帝在地下积福了。
为了让大行皇帝的遗体可以在文化宫停留更长的时间,整个技术小组还为此研究出了一系列的东西,比如说冷藏系统,虽然文化宫内部本身的建筑构造,让他要比外面稍微冷一些,但一具遗体放的久了,也是会臭的,而在古代,对于遗体臭味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棺材底下放一捆韭菜,用韭菜的味道,来遮盖遗体所散发出的味道。
但这毕竟不是什么好的解决办法,遗体的臭味虽然是没了,但韭菜的味道还是在空间之中环绕不去,而更好的办法,便是冷藏了,只不过在古代,着一点很难做到,而在这个时代,就可以用硝石来制作冰块,然后放置在棺椁的周围,降低整个棺椁的温度,形成一种类似冰箱的感觉,从而保证遗体不至于在这一年里腐坏,从而带给人不好的观感,从而影响了皇室的声誉。
除此之外,长达一年时间的祭拜,自然需要注意很多安全问题,为了保证大行皇帝的安全,整个文化宫附近安排了接近一个营的部队连番值守,以保证大行皇帝遗体的安全,另一方面,整个文化宫的改造,也是破费周章,毕竟是皇帝的葬礼,其礼仪规格,都不是简单的事情,必须要严格按照古代的礼仪制度来安排,整整一年的时间,可想而知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工作量了。
同时许多殖民地上的国王们,在入汴京城参拜完大行皇帝之后,自然是要跟宋朝朝廷来商议一些事情的,所以这一年的时间,可以说整个朝廷的工作无疑是增加了许多,只不过这些都不算什么,满足皇帝在这一方面的需求,对于徐清来说也很重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