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8-《平淡为官》
第(2/3)页
徐启明的这番话打动了李珍,若是在刚刚退役那一会儿,李珍的野心显然是多赚点钱而已,但现在,随着苏拉威西的橡胶贸易步入正轨,对于他来说,钱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毕竟单单依靠橡胶贸易,他就能够成为一个千万富翁了,但这并不能让他感到骄傲,在宋朝,有钱的始终不如有权的,而有权的里面,有爵位的才是最厉害的。
李珍又何尝不想让整个世界记住他的名字呢,虽然整个世界有些困难,但他希望有一座城市的市民可以记住他,而不是仅仅只有几百人记住了他的名字,而徐启明提出的这个建议也确实有可行性,培养一些专业人才,然后送入到苏拉威西即将兴起的大城市中,通过这些人才控制整个苏拉威西,进而掌控整个苏拉威西的进出口贸易,然后把望加锡从一个小港口发展成为一个苏拉威西的经济中心,这一份计划是完全可以施行的。
因为在宋朝的其他殖民地上,租界的扩张也是经过了这么一段曲折的旅程的,毕竟单单依靠宋朝人自己,是无法将租界扩大到如此面目的,想想看上海,清朝政府的时候人口不过二十万人而已,而随着列强的殖民,到解放的时候已经是一座六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了,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外国人只占据极少的一部分而已。
而在如今的宋朝,绝大多数租界也是处于这个状态,整个租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本地人,然后百分之二的人是宋朝人,最后百分之八的人则是其他殖民地的人,虽然对于这样的情况,朝廷很是忌讳,但这是市场的规律,没有人能够避免。
如今的远洋交通还是非常贵的,一般人买一张船票都买不起,许多人一辈子更是不可能离开自己的村庄,交通成本的昂贵,让殖民地之间的流通不可能像现代这样方便迅捷,所以那些租界的工厂,也只能大量招收本地人,最后每一座城市的人口也就快速膨胀。
原本许多租界刚开始规划的时候,大概只有二十万人口左右,因为在他们想来,租界只不过是一个中转站,而兵站,但最后随着贸易的体量越来越大,租界的面积也是越来越大,虽然宋朝提议大家可以把工厂搬到殖民地上去,但大多数的资本家是不愿意这么干的。
因为殖民地上盖工厂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动不动一个起义,整个工厂就报废了,要么被暴徒们焚烧殆尽,要么就是在战场上变成了灰灰,所以大多数的人盖工厂还是会选择在租界,或者是租界附近,不愿意深入到殖民地中去,就像当年的上海,一个城市便拥有整个中国接近百分之八十的生产总值,当时的整个中国,若是算工业城市的话,也就只有上海那么一座了。
直到改革开放在即的时候,上海这一作城市的工业生产总值都占据整个国家接近百分之三十左右,可以想象,不到百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不到百分之三的人口数量,便创造了这样的数据,可以想象,那时的中国,其他地区的工业水平到底有多么的落后,而与之相比的上海,又有多么的发达。
而如今宋朝的资本家们也是如此,大多数人根本不愿意进行任何形式的搬迁,所有的工厂都拥挤在租界的周围,即便这里的地皮价格贵到惊人,但他们还是愿意在这里建,起码在这里,没有人敢造反,就算有人敢造反,军队也会立刻将这些歹徒给抓进监狱里面,所以原本规划的二十万人口根本就满足不了租界的需求,整个租界就像是吃了甜甜圈一样,快速的膨胀,如今宋朝下辖的殖民地中,人口超过三百万的租界便有七座,分布在南亚,中亚,东南亚等地,其中印度次大陆地区便有三座,这样恐怖的人口面积,就决定了其中大多数的人都只可能是本地人。
三百万人的都市,这在古代是不可能搭建成功的,历史上著名的巴格达城人口不过八十万,君士坦丁堡不过五十万,唐朝时期的长安城不过一百万,江户时期的江户城也就一百万而已,三百万的大都市,其管理的复杂性远远不是这些城市所能比拟的。
而又因为设计的时候出现了误差,二十万人的城市扩张成为了三百万人的城市,这些城市的状况就变得十分糟糕了,除了中心城区,也就是宋朝人和本土贵族们所居住的地区之外,其余地区的建设情况非常糟糕,就像现在的印度大城市一样,高楼大厦中穿插着贫民窟,这就是外围租界的样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