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第一次见到明承时,那又是多久之前的事情了? 那时,洛氏还不过是十四岁的姑娘,她与父亲一同在东宫之中,父亲是太子太傅,正与年轻俊美的太子在书房之中。 她便独自一人在东宫里散步,一时好奇贪玩,误入了后院,辗转许久后,迷失在花林之中,找不到出路了。 可就在那时,有温润如玉的年轻男子出现在了洛氏面前,那人面庞如玉,长身玉立,面上带着温柔的微笑,声音低沉又悦耳,只听他道:“小姑娘,你怎么会在这里?” 洛氏愣怔在了原地,及反应过来时,面上已一片绯红之色,她低下头,无意识地抓着衣角,道:“我迷路了……不知道该怎么出去。” 那年轻男子正是太子明承,于是明承微微一笑,道:“既然如此,我带你出去吧。” 说罢,便领着年仅十四岁的洛氏一路向外而去,洛氏一路跟在明承身后,一路看着明承的背影,似乎已经将他的背影深深烙印在了心上。 从那以后,她总是能看着明承的背影。 及出了花林后,洛氏正见父亲在外焦急的寻找着自己。 见是明承将洛氏带了出来,太子太傅松了一口气,便道:“多谢太子殿下了。” 洛氏这才恍然明白,原来方才领着她出来的人,是太子明承。 明承只是微微一笑:“举手之劳罢了。” 继而转头看向洛氏,问:“小姑娘,快回去吧。” 洛氏心中怦怦乱跳,她走至太子太傅边上,又悄悄看了明承一眼,见明承也在看向自己,于是鼓起勇气,道:“我……我叫珑儿。” 太子太傅忙呵斥了一句:“莫要在太子殿下面前闲言碎语。” 可明承却是笑了:“珑儿……我记住了。” 明承不过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却深深印在了洛氏的心中。 洛氏满心欢喜地以为明承当真记住了,可是当她百般祈求着让父亲带着她再次前来东宫时,明承却对她漠然视之,自始至终,甚至连眼角余光都没有扫向她。 可她却没有机会接近明承。 只能遥遥地看着明承,甚至连明承的正面也看不见,目之所及,永远都只是明承的背影。 接连几个月的时间,她都只能与明承的背影相伴,可尽管如此,她依然求着太子太傅,想要一并前往东宫。 即便只能见到背影。 不知过了多久,洛氏终于寻了一个周围无人的时机,她快步走至太子明承的身边,道:“太子殿下,我是珑儿……!” 她满心欢喜地看着明承。 可明承望着眼前这个走上来的小姑娘,只是微微蹙了蹙眉,露出疑惑之色:“珑儿……?” 珑儿是谁? 洛氏满腔欢喜忽地被浇灭了,她扯了扯衣袖,局促不安地道:“是太子殿下将珑儿从花林中带了出来,珑儿是来感谢太子殿下的……” 明承似乎是想不起来了,但却微笑着点头:“无妨,你且回去吧。” 你且回去吧……? 那一次,洛氏彻夜未眠。 她只是疑惑,这世上,怎么会有这样冷淡又薄情的人,分明说过记住了,可再见时,已经将一切都遗忘了…… 于是洛氏不再前往东宫了。 她想着,以后,都不会再去东宫了。 可是,世事变化,总令人出乎意外,洛氏只知道一张圣旨,将她与明承的余生紧紧绑在了一起。 接旨时,洛氏心中复杂难言,既欣喜又害怕,喜的是能如愿嫁给自己心中的如意郎君,更何况明承身份尊贵,以她的身份,能成为太子妃,自是羡煞了一众好友。 怕的是明承再一次将她遗忘了。 或者应该说,明承从来就没有记起她过。 再后来,是她与明承大婚的日子。 新婚之夜,她在婚房中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大厅中是前来贺喜的宾客,有喧闹声隐约传来。 可她只一个人等待着。 身边本该有婢子作陪,可洛氏却吩咐婢子出去了。 她想单独见见明承,想知道明承私下里是什么模样,想见一见,面具之下的明承,是否一如既往的温柔。 后来她听人说,新婚那夜,明承在厅中与往来宾客饮酒说笑,和颜悦色,十分欣喜,似乎是对这一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事十分欢喜。 故而世人皆道,太子夫妇恩爱和睦。 可洛氏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及宾客尽散后,明承回到了婚房里,面色已冰冷阴沉到了极点,面上没有半分喜色,除了厌恶之外,已经没有更多的神情了。 明承草草地掀开了盖头,洛氏还想着与明承说上两句,可明承已将她推倒在了榻上,没有任何多余的话。 她躺倒在榻上,抬眼便可见明承眸中的厌恶之色,可即便如此,明承却并未离开,而是吹熄了一旁的烛火。 她后来才知道。 那是因为,明承并不想看到她。 她与明承温存的时刻并不多,可每一次明承都吹灭了烛火,无一例外。 华贵雍容的婚服被撕破扯落,洛氏心中慌乱又不安,身子已经紧绷了起来,却仍是温顺听话的躺着,不敢有任何动作。 “别乱动。” 没有任何温情。 明承只是草草了事地敷衍着第一次的房事,及帕子上落了红后,便起了身,推门离去了。 自始至终,连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 洛氏心中冰凉,她以为在那一夜里,她的心就已经凝固不化了。 她不会再喜欢明承了。 可次日一早,明承亲自去看望她,端来了粥饭,温言软语地安抚着她,又亲自喂着洛氏。 仍是那样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 明承轻轻揽着洛氏,声音柔和又温存 道:“从今日起,你便是太子妃了,一会儿我们要去向母后请安。” 洛氏知道,她点点头,仍是有些不安。 可明承却十分温柔地揉了揉她的头,道:“珑儿,若有什么不适,便同我说。” 洛氏张了张口,很想问一问关于昨夜之事,可又怕若是问了出口,眼前温言软语的明承便不复存在,于是洛氏缄默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