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好梦频惊》


    第(2/3)页

    作者一下子感觉自己有了很多东西需要思考。

    通梦这种事,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那应该只是作者的一个灵感构思。人们说的鬼压床、梦中梦、既视感这类神秘莫测的事情,作者本人却是一件不落的全都经历过。这些事情并不是不能解释的,但作者在历经的当下会认为它很“灵异”,既然大家有时候也会感到困扰,那不防就拿出来讨论讨论。

    弗洛伊德说,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人在睡眠时,超我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而梦,就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表达,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

    梦的虚无性,梦想的或然性,这些难以捉摸同时也不可或缺的属性,无疑是创作者非常好用的一张牌。

    小说的主题,自然是关于梦想的探讨,我们既不提倡脱离现实而完全理想化的梦想,也不提倡事事着眼于现实,把梦想看做现实的对立面,当做是雾里看花的空中楼阁。化用周杰伦的一句歌词,梦想看起来或许可笑,但它至少撑着我,试着不让我跌倒。不管探讨的最后结论是什么,一个前提是必须存在的,那就是人,应该是要有点梦想的。

    有人说,男主角曾惊鸿既恋恋不忘于沈云,又放不下莫晴雨,是个大猪蹄子。

    对此作者有三点要说。一,为什么男主角就一定要是完全伟光正的形象呢。生而为人,本身就是集优缺点、善恶面等两面性于一身的矛盾体。见到优秀的人,难免心猿意马,我想这是人之常情。心之所想、意之所往,与身之所动,行之所为是两码事。谁能说自己一辈子只对一个人动过心呢?

    二,人物的行为与逻辑、情节是紧密联系的。沈云在情节上,是一个虚拟的人,而曾惊鸿却是一个真实的人。那么在逻辑上,当你喜欢一个虚拟的人,又该怎么办呢?你的心想着那个人,可是你的人还在现实里呀。既活在现实,就须重视现实的规则。

    三,作者笔下的沈云和莫晴雨两个角色,其实是一种象征。代表的是主角曾惊鸿的一种状态:对梦想心向往之,却也放不下现实的羁绊。一直在梦想与现实的处境中煎熬挣扎、彷徨徘徊。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多数人都有曾惊鸿的影子。

    所以,我只是把曾惊鸿当普通人来写,不是把他当作圣人来写。我写他坚持理想的优点,也写他具有优柔寡断的普通人性格的缺点。作者认为这样的人,才是更贴近于普通人形象的人。

    象征主义的手法,必须要读者在阅读中敏锐地领悟到了,才能使它在情节上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继而由这含义,来牵引读着思考整个小说的思想主旨。

    如果沈云代表虚幻的而又得不到的梦想,一直吸引着主角;莫晴雨代表真实可感却又令人放不下的现实,却一直被忽略。从这个角度看去,似乎那些表现曾惊鸿“渣”品质的情节,就有了特别的意义。他不是在两个女人之间摇摆不定,而是在现实和梦想之间难以取舍。莫晴雨向他告白时,他舍不得自己的梦想;沈云要带他在梦里徜徉时,他又老放不下现实。我想,大多数有梦想的人,几乎都要经历这样一段艰难挣扎的青葱岁月。一如那句歌词里唱的,理想总是诱惑着年轻的朋友,同时也只有理想在支撑着那些麻木的血肉。

    所以结局“梦魇的轮回”也就有了意义。不是曾惊鸿救回梦魇中的沈云,而是他要救回自己的梦想,救回自己已经快要沉沦的心。作者希望他真正地达到中庸,即能与自己的现实和解,又能坚持自己的初心。当我们做不了英雄的时候,总也该脚踏大地,再来仰望星空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