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誓死忠于圣天子,谁是天子忠于谁! 这句话,是当年吕太后驾崩、诸吕子侄意图做乱长安,最终被陈平、周勃等朝公大臣联手阻止之后,上一代,也是初代桃侯刘襄亲口说出来的话! 对于汉家而言,桃侯二字,永远都象征着天子的忠心走狗。 至于原因,也非常简单:初代桃侯刘襄,本名项襄; 楚霸王项羽,得叫项襄一声堂弟······ “桃侯,果然是我汉家的忠臣呐~” “大行皇帝果然没看错人。” 百官公卿沉默之际,便见刘胜轻描澹写的道出一语,便轻轻一摆手,示意刘舍暂且退下; 随后,便见目光移向了九卿班列当中的另外二人。 “汝坟侯、塞侯,也都是大行皇帝百般信重,引以为肱骨心腹的重臣。” “——能有二位宿卫禁中,朕即便是未冠而立,也安心的很。” “不妨便由二位说说:大行皇帝这庙乐,究竟是否······” 对于刘舍,刘胜并没有太拐弯抹角,也几乎没有给刘舍留反对的余地; 但对周仁、直不疑二人,刘胜明显多留了一分体面,和些许转圜的余地。 也果然不出刘胜所料:二人在听到自己的‘@’之后,面面相觑片刻,便也先后站起身,走到了殿中央; 却并没有如刘舍那般大礼叩拜,而只是深深一揖。 “禀奏陛下。” “臣本只是个粗人,凭借些许浅薄的医术,才得以被太宗孝文皇帝,送到当时还是储君的大行皇帝身边。” “大道理,臣不懂。” “臣只知道:大行皇帝在位九年余,天下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田亩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周仁的态度很明确:我不管大行皇帝配不配,反正我觉得配! 而相比起周仁这个脑残粉,历来以爱惜羽毛闻名于朝野内外的直不疑,态度却是暧昧了不少。 “国之大事,唯戎与祀。” “臣认为:大行皇帝是否应当兴乐建庙,是关乎到宗庙、社稷的大事。” “无论最终做出怎样的决定,陛下都应该和百官,还有太皇太后、太后再三商筹。” “如此,才能做出最妥当的决策,并让百官信服。” 直不疑模棱两可、置身事外的态度,也同样没有出乎刘胜的预料; 不冷不澹的点点头,刘胜又依次问了九卿当中的其他六人。 结果与刘胜的预想大差不差:内史田叔、奉常窦彭祖选择坚守原则,宗正刘辟强选择保持沉默; 而廷尉赵禹、典客公孙昆邪、太仆袁盎三人,则是以相较于刘舍相对体面的方式,温婉表示自己支持刘胜的决定。 问过九卿,刘胜的目光,便移到丞相陶青、御史大夫晁错二人身上。 但最终,刘胜却并没有将同样的问题,抛给这两位关乎朝局安稳的重臣。 ——九卿的意见,刘胜还能粉饰为‘个人看法’; 但三公的意见,却基本可以算作是半个政策,乃至是国策了。 刘胜没必要冒这个险,去试探即将离任的丞相陶青,以及刘胜本就‘知根知底’的御史大夫晁错二人。 而在短暂思虑之后,刘胜为这场朝议所做出的总结性发言,却让整个朝堂上下,都惊掉了下巴······ “诸公所言,都不无道理。” “朕也想了想:大行皇帝的功绩,确实不足以兴乐、建庙。” “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 “朕年幼无知,一时语失,诸公见谅,就当朕从没说过这些话便是······” ··· “散朝之后,少府、廷尉、典客、太仆、郎中令留一下,随朕一同送太皇太后、太后回长乐。” “太皇太后,也有话要和几位朝公说······” 刘胜话音刚落,御榻之上的两位太后,便应声站起身; 随着一旁的谒者仆射汲暗一声悠长的唱喏,太皇太后窦氏、太后贾氏、天子胜三人,以及跟在身后的刘舍、赵禹、公孙混邪、袁盎、周仁等五人,便在满朝公卿瞠目结舌的目光注视下,缓缓朝着殿外走去······ “朝议毕~” “百官恭送太皇太后、太后、陛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