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终于!-《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第(2/3)页

    ——战役初期,匈奴人和每一个游牧文明整体一样,凭借毫无征兆的突袭,赢得了战役初期的部分主动权;

    ——随后韩王信倒戈,让本就因匈奴人突袭而乱了阵脚的汉室,更多了一份狼狈;

    再之后,汉室也如同每一个华夏农耕文明政权一样,在发动战争机器之后的第一时间,便开始逐渐扭转了颓势。

    只是御驾亲征的太祖高皇帝刘邦轻敌冒进,险些将这场汉匈决战,变成史前版本的土木堡。

    万幸刘邦得以突围,自身并没有出差漏,平城战役也并没有葬送汉家的大半精锐。

    而后,汉军便带着‘你丫居然敢包围俺家皇帝老子’的屈辱和羞愤,将匈奴人一路逆推回了草原,顺带将边境线往北推了百十里。

    说的再简单点,就是:匈奴人来了,突破了边防,深入了腹地,然后又被逆推了回去;

    抛开太祖身陷白登之围这一插曲不考虑,匈奴人在这次战役中的得失,几乎和长平之战后,被列国合纵逆推回函谷关的秦军一毛一样。

    换而言之,汉匈平城战役,是一场‘侵略者入侵成功,之后又被驱离’的反侵略战争。

    而在平城战役之后,无论是吕太后时期的小打小闹,还是文、景两代先帝期间的三年一小抢、五年一大抢,也都不过是匈奴人单方面侵扰汉边,然后在汉军主力抵达战场之前撤回草原。

    像此次马邑战役——长安街头,已经有人开始这么称呼这场战争了。

    像此次马邑战役这样,双方都心知肚明的调兵遣将,不再以‘匈奴人突然叩边’为前提作为战役开端,实在是前所未有。

    别说是汉匈之间了,就连华夏大地,都不知多久没有出现这种近乎约好时间、地点的‘君子之战’了。

    作为机动性更差、战略处境更被动,也更需要足够反应时间的汉室,这样的开端,无疑是比过去匈奴人突然攻破边关某处防线要好上太多。

    但饶是如此,饶是身经百战,见惯了大风大浪,甚至是像郦寄这样经历过秦汉之交——那摧残时代的老将,都对这场战役心里没底。

    究其原因,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

    和匈奴人打,汉家,至今都还没赢过······

    “陛下也不必过忧。”

    见刘胜久久不能将目光从北方,从草原、从马邑的方向收回,郦寄终还是颤巍巍站了出来。

    郦寄,已经很老了······

    作为汉开国功臣中,唯一一个作为开国元勋,却把功劳都记在老爹头上,自己甘愿做一个‘侯世子’的将门虎子,郦寄能活到现在,无疑已经算得上是高寿。

    毕竟那个璀璨的时代,距今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

    饶是彼时,以少年之身披荆斩棘,这位二世曲周侯,也已经过了耄耋之年。

    ——郦寄,已经年过八十。

    但也正是因此——正是因为郦寄‘开国元勋’的身份,以及那挑不出丝毫黑色的发须,郦寄接下来的一番话,才能让刘胜稍安心了些。

    “姬周之时,天下一分为七,曰:秦、楚、燕、齐、赵、魏、韩。”

    “其中,秦据关中、巴蜀、河西地,更经商君变法而得强,可谓冠绝天下。”

    “楚则据故荆、楚、吴、越之地,带甲百万,虽只屈、景、昭三户,亦幅员辽阔。”

    “赵国虽居于多山之地,又为列国所环伺,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拓疆域数千里,虽国不强,然军、卒强者甚。”

    ···

    “时至今日,论起战国七雄,天下人也大都认为:战国七雄,得秦、楚、赵三者曰:强,燕、齐、魏、韩四国曰:弱。”

    “其中,又以境居东北苦寒之地,无工商之利、农耕之土,更无死战之卒的燕国,为‘个中翘楚’。”

    “然纵如此,燕以战国七雄之至弱,亦能北逐胡虏,扬华夏之威。”

    “时至今日,边墙之外、燕东之地,尚还有未经开化之胡蛮,不知秦、汉之卒骁勇,却闻燕卒至而立逃。”

    “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听闻身后,传来郦寄那中气十足,却也隐隐夹杂着痰音的声线,满面愁容的刘胜只悄然直起身,却并没有第一时间回过身来。

    ——有些事,是不能拿上台面的。

    就好比现在,刘胜很担心马邑的战况,天下人也都知道刘胜心系与彼,且心里着实有些没底。

    至于此刻,能被刘胜招来这未央宫宣室殿外的瞭远台,听刘胜长吁短叹的众将,更是只需要看看刘胜的背影,就能知道这位少年天子,究竟在经受怎样的精神折磨。

    但这丝毫不影响刘胜将那张忧心忡忡的脸,藏在在场众将,乃至世间凡人都看不到的角度。

    “条侯以为如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