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本篇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无苏良参与,特此声明。 —— 皇祐二年八月初八,午后。 侍御史彭思永将包拯、吴奎、唐介、张泽行、陈旭等一众台谏官召集到了御史台。 台谏官弹劾言事,向来都是单兵作战。 而今聚在一起议事,大概率只有一种可能,欲联名进谏。 台院前厅内。 众台谏官们看罢彭思永拿来的文书,都是一脸愤怒。 就连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的知谏院包拯都气愤地攥紧了拳头。 此文书乃是前谏官何郯在出任汉州知州前,呈递的一份弹劾三司使张尧佐的奏疏抄录版本。 何郯进言: “尧佐任三司使已逾年,几无寸功,诸路官员皆有怨言,民亦称其缘后宫之亲而得高位。” “三司使为二府之亚,跂步便至。若其进两府,必将贻误国政。” …… 去年九年。 张贵妃叔父张尧佐正式擢升为三司使。 当时的御史陈旭便提出异议,上谏称:张尧佐非才,不宜使制国用。 然赵祯不听。 今年六月,包拯上谏,欲以天灾来说服赵祯。 上谏称:大河决溢,沉溺者众,是皆群小之道盛也。三司使张尧佐凡庸之人,徒缘私宠,骤阶显列,久居此职,必将失天下之望,误天下之事…… 赵祯仍不听。 何郯在外放前进言,乃是因今年乃是天子亲郊的大礼年。 依照常规,今年年底,百官皆有升迁,张尧佐大概率会成入两府,成为宰执。 然而,赵祯因张贵妃的枕边风,对何郯的上谏,依旧不听。 包拯等众台谏官之所以愤怒。 便是因张尧佐担任三司使一年便将三司弄得一团糟,若升任宰执,那整个两府都要乱了。 侍御史彭思永率先开口道:“诸位,张尧佐若再进一步,则社稷有危,愿诸位与我联名进谏,劝阻官家!” 听到此话,左司谏吴奎微微摇头。 “当下,朝廷还未有擢升三司使的旨意,我建议待诏书下达之后再谏,不然咱们便是风闻奏事,朝廷虽容许台谏官风闻纠弹,但此事的真假,来源于官家的决定,官家若言弹奏不实,我们反而会被治罪。” “咱们去年本就因张尧佐任三司使之事屡次上谏劝阻,而今若联名进谏,恐官家会觉得我们已成一党之势,治台谏罪。” “我说此话,不是害怕丢官,而是若我们都被驱离了台谏,张尧佐得势,朝堂将会更加糟糕!” 一旁。 包拯、唐介、张泽行、陈旭等人都认可地点了点头。 张尧佐任相之事毕竟没有确定,此时上谏,不但难以成功,还会使得官家对台谏官更加排斥,可谓得不偿失。 侍御史彭思永想了想,道:“吴司谏所言有理,是我冒失了。” “不过,联名进谏不合适,我一人上疏却无碍,即使官家免了我的职,我也要令官家警醒,若尧佐真为相,那就是朝廷之失了!” “我这就去写奏疏!” 说罢,彭思永便离开了。 众台谏官都知他的性格,便没有阻拦。 翌日。 侍御史彭思单独上疏,称:官家擢升三司使,实乃缪恩,外戚秉事,非宗社之福气。” “缪恩”二字,使得赵祯大怒。 当日便以弹奏不实为由,罢免了彭思永的御史职务,将其外放。 赵祯此举,是他对台谏官一年多来对张尧佐不断弹劾的警告。 在他眼里,台谏官过于针对张尧佐,屡次顶撞皇权,缺乏了对他这位皇帝的敬畏。 与此同时。 赵祯为了台谏官们再纠缠,也做了妥协。 他承诺,不会令张尧佐入两府,将如李用和(赵祯亲舅舅)处之,给予富贵而不假之以实权。 如此,台谏诸官们便没有再弹劾张尧佐。 …… 冬月初六。 赵祯下诏:后妃之家,毋得除两府职位。 这意味着当朝绝不会出现外戚当权的情况,台谏官们皆大喜。 就在他们感叹官家贤明之时。 赵祯的又一道诏令直接让所有台谏官都傻了眼。 诏令为:罢去张尧佐三司使之职,改授宣徽南院使、淮康节度使、景灵宫使,再加群牧制置使。 连授四使! 这四个职位虽是虚职,但过于尊贵了。 宣徽南院使,地位几乎等同于参知政事,群牧制置使更是主管大宋马政。 职位虽虚,但借此职仗势捞钱,非常容易。 在众台谏眼里。 官职乃是朝廷公器,官家对一个无功之人,如此宠幸,实属胡闹。 皇恩之所以如此浩荡。 主要原因便是赵祯过于宠幸张贵妃,后者要什么,他便给什么。 此诏令一发,台谏官们便坐不住了,纷纷呈递奏疏反对。 然而,赵祯俨然是与台谏官们杠上了。 对所有反对张尧佐任四使的奏疏,皆留中,不做批复。 翌日午后。 知谏院包拯知再呈递反对奏疏已无用,当即奔向了垂拱殿。 …… 垂拱殿内,包拯面向赵祯拱手。 赵祯放下御笔,见包拯额头上满是汗珠,转头看向一旁的内侍。 内侍立即会意,当即为包拯递过去了一条毛巾。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