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 目的弘农-《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3/3)页

    而关中虽有不下十万州郡兵,但必须预防着河套战场的失败,不能全员调用,否则关中空虚,一旦河套失守,苻坚便可长驱直入,深入关中。

    哪怕最终桓熙驱逐了虞军,对关中也将造成极大的破坏。

    故而,桓熙能够抽出三万州郡兵前往弘农,差不多已经是极限了。

    好在春耕已经过去,此前河套告急,王猛已经在关中动员州郡兵,准备随时前去救火。

    如今桓熙征调三万州郡兵,王猛能够立即响应,以周楚为主将,率军东出。

    同行的不仅有权翼,还有杨安、石越等大将,显然,桓熙打定主意,要趁着苻坚远在河套的机会,进攻并州南部,大干一场。

    翌日,王猛亲自为众人送行,留守长安的大将,几乎倾巢而出,但有王猛坐镇,肯定翻不起风浪。

    在权翼离开后,谢安也更多的发挥起了作用,成为了留守长安的二号人物。

    桓熙在离开长安之前,原本是想将谢安任命为右仆射,但因为王猛的坚持,他将谢安提拔为了左仆射,位在王猛之下。

    王猛并非嫉贤妒能之人,况且,王猛与桓熙的私人关系,也注定了他不必担心有任何人来取代自己的位置。

    至少在桓熙一统天下之前,王猛对于桓熙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桓熙根本找不到一个替代者,能像王猛一样,能够让他在出征时,放心的托付后方的军政大权。

    毕竟王猛出身北方寒门,没有宗族助力,虽然个人的威望很高,能力全面且出众,但是得罪的人也很多,因此,极度依赖桓熙的信任。

    至于桓熙,他也不是一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无情性子。

    王猛很欣赏谢安,有些人的才华是遮掩不住的,譬如谢安。

    谢安第一次拜谒桓温,仅仅是一番促膝长谈,就使桓温折服,遗憾他将前往关中,而不能入楚为官,为己所用。

    王猛的眼光并不比桓温差,在与谢安的日常交往中,就已经认定他是一个相才,既然不担心谢安取代自己,当然是要让他在梁国发挥更多的重用,帮助自己减轻负担。

    谢安跟随王猛送走周楚、权翼等人,坐回到自己的车厢里,对其侄儿谢韶感慨道:

    “危难之际,方知真情,如今梁公将权中书调走,而留王令君一人独掌大权,对他的信重可见一斑。”

    谢韶是谢家封胡遏末中,为首的封,时年十三岁,比谢玄小了一岁,深受其叔父谢安的喜爱。

    “叔父本无意仕途,如今又为何羡慕王令君。”

    谢韶很不解。

    谢安摇头道:

    “我并不是羡慕王猛如今的显贵,而是羡慕他初出茅庐,就遇到一个无条件信任他,让他能够尽展所学的明主。

    “如果王猛真的辅佐梁公吞并天下,论及地位,只怕是能与姜尚、萧何等人相媲美。”

    当然,也只是地位,真要谈论能力,哪怕是姜尚、萧何,那也不如王猛全面。

    毕竟无论是治国,还是领军,或者是出谋划策,王猛一个人都可以包圆了。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