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 并州刺史-《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3/3)页

    只是消息传到东垣县,梁军的影子还没见着,东垣县的军民们就被笼罩在了恐惧之中。

    当天,东垣县令差人向朱序送来降书,他明白,自己已经成了弃子,就凭城里的这些老弱,怎么可能在苻坚放弃河东郡后,能够坚守东垣。

    就算侥幸打退了朱序的进攻,桓熙亲自领军前来,还能守得住么。

    况且,就算他要守城,也得问问城里军民们的看法,看看他们愿不愿意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与城池玉石俱焚。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朱序得到降表后,立即派遣心腹送去交给桓熙,自己则继续东进,接管东垣。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十月十三日,朱序率军进驻东垣。

    自此,西晋时的河东郡九县,即安邑、解县、河北、汾阴、猗氏、大阳、闻喜、蒲坂、东垣,尽数归梁,桓熙全取河东郡。

    而此战争夺的焦点,即解县、安邑两座大盐池,也全都被梁国所占据。

    在河东郡易主的情况下,高王城已经不再是梁国与虞国交锋的最前线,虽然作为关西的重要屏障,桓熙当然还是要在高王城驻扎一军,派遣将领镇守。

    但是,已经不需要沈劲这样的大将去坐镇。

    桓熙向朝廷报捷,在捷报中,桓熙请设并州,暂时只辖河东一郡,以安邑为并州州治,河东郡治。

    又表沈劲为并州刺史,以裴慬为长史,薛强为司马,柳恭为主簿。

    柳恭出自解县柳氏,此前因为后赵战乱而离开河东,投奔在了桓熙的麾下。

    沈劲的三位主要僚佐,皆来自河东三姓,这也说明了,如今桓熙对于河东郡的统治并不稳固,他需要河东三姓的配合,来帮助沈劲抵御外患。

    毕竟桓熙也要准备班师了,他不可能长久的留在河东。

    至于这一次让沈劲出任并州刺史,虽然只是管辖了河东郡这区区一郡之地,但也预示着桓熙即将放弃诸如雍州刺史、梁州刺史、秦州刺史等头衔。

    果不其然,桓熙随即又以梁国国主的身份发布诏令,以朱序为秦州刺史,桓伊为梁州刺史,权翼兼领雍州刺史。

    因为雍州、秦州、梁州是梁国的封土,其官员,桓熙可以自行任命,只需事后告诉江东朝廷一声即可。

    而将要在河东郡设立的并州,其刺史之位的归属,桓熙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需要朝廷的批准。

    当然,桓熙已经替沈劲挑好了长史、主簿、司马的人选,由不得朝廷拒绝。

    桓熙又分出一万五千战兵步卒交给沈劲,加上驻守闻喜的石越麾下五千将士,桓熙在河东郡一共配置了两万战兵,相应的,弘农郡的兵力就会被削弱。

    毕竟在桓熙夺取河东郡后,弘农北有河东郡,东有洛阳,已经不再是前线,无需再驻扎重兵。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