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当锦衣卫的其他人在构陷朋党的时候,他则每件案子都详尽的研判,遇到冤枉者,不辞辛苦,也要为人洗去冤屈。 所以哪怕他是武进士出身,更是做到了锦衣卫同知,在锦衣卫中也没有多少人缘。 “高宇顺伱先下去,朕有些话要和李指挥使说。” “是,皇爷。” 高宇顺又行了一礼,退了下去,并且把门给关上。 朱常淦喝了一口茶才说道:“李指挥使,朕听说锦衣卫十五万之巨,威慑力巨大。” “朕想让锦衣卫的职责冲向转向对外作战,刺探情报、甚至直接参战。” 记得自己前世看崇祯一朝的史书,一直好奇皇帝都上吊了,传说中那十万五威力强大的锦衣卫哪儿去了? 大明养了你们这些人几百年,国难当头,好歹和李自成上去死磕一下啊。 “这……”李若琏脸色顿时苦涩。 哪里有十万五,实际上连两万都没有,别看他刚刚说的自查自纠,整顿军纪,但这些说的都是给这实际在编的,那些吃空饷的不算。 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到,那些都是勋贵家的子弟,文官的子弟,只是拿了锦衣卫的“编制”,拿着高薪混吃混喝而已。 锦衣卫中的副千户,不下上百,每一個都要挤占二十个“编制”,都是拿钱,不任事。 见李若琏面露难色,朱常淦说道:“无妨,你尽管说,哪怕说错了,朕也不治你的罪。” 眼见皇帝这样,李若琏才将实情全都讲了出来: “陛下,这帮‘混事’的由来已久,嘉靖爷在的时候,严嵩的孙子没有成年,就是锦衣卫的高官,后来几乎成了惯例,张居正、杨博、费宏……他们的子侄几乎都有在锦衣卫任职的例子。” “士兵死亡不注销,逃亡不下编……这才使得锦衣卫冗杂、臃肿的,对外号称十五万,但其实顶多两万人。” …… 襄王府,崇祯听着李若琏和朱常淦的对话,脸色极其的不对劲,整个人彻底懵了,随即猛地咳嗽起来,剧烈的差点把肺给咳出来。 “咳咳咳……” “朕……锦衣卫竟然不足两万?这怎么可能?” “难怪皇叔说朕的手里没有一兵一卒……难怪皇叔说朕会吊死在煤山无人相护。”崇祯嗓子发干,剧烈的喘息道。 作为皇帝,他殚精竭虑,研读历朝历代的治国之策。怎么可能不知道“吃空饷”对大明朝堂的危害有多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