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没有说的是,东厂六千人以及锦衣卫剩下来值守的四千人,合计有一万人。 通州离京城六十里,但考虑到要运送火炮,至少也需要一天的时间。 朱常淦沉声说道:“朕意已决,让勇卫营和京营、白杆军出兵吧!” 这回不仅是杨嗣昌,就连孙承宗、李邦华也不由紧皱眉头。 “陛下,臣以为不妥!” “陛下,三思啊!” 朱常淦目光凌冽的看向对方,“怎么,你们想抗旨不成?” 杨嗣昌顿时后背仿佛有冰凉的蛇在爬动,“臣……臣不敢!” 直到这时候,他才豁然意识到陛下成立这所谓的军机处,哪里是什么接收、传递军情,而是为了他一言堂设计出来的。 “此战,胜败,皆朕一力承担!”朱常淦来说,军机处本来就是为了绕开兵部,拉杨嗣昌过来,也只是为了借他的名头而已。 孙承宗眉头紧皱,半天问出了一个问题,“陛下,欲让何人督师?” 他心底希望的是派一个文官前往,明朝的督师,与总督不同,督师无管辖地方之责,却有统率地方之权,总督须听其节制。 一般都是内阁或者兵部尚书充任,赐尚方宝剑。 杨嗣昌猛然终于抬起头,景象孙承宗的目光闪烁,不知道是什么心思。 “曹公,你亲自督军如何?” 朱常淦其实有点想御驾亲征的,但终究还是算了。 别的不说,朝堂之上还有文官集团,还有蠢蠢欲动的勋贵,以及各路势力,皇帝溶于水的担忧刚刚少了几分。 对于京城的把控也刚刚稳定一些。 如果御驾出征,被他们给逮住机会,以皇帝亲征驾崩为名头,再搞出扶新帝登基这种戏码,又将是一场大乱。 曹化淳猛地一怔,随即眼中狂喜,“老臣……愿前往!” 督师,不常设,属于临时性职务,通常挂兵部尚书衔,级别极高,是文官统兵的最高职位。但现在陛下却将这职位给到自己。 孙承宗刚想说话,却见杨嗣站了出来,“臣以为曹公公去甚为合适!” “杨尚书,你……”孙承宗眼睛眼睛猛然睁大,他怎么也没想到杨嗣昌竟然会这样说。 杨嗣昌当然会附议,因为他不想去。 从他当兵部尚书的那一刻起,他就在为自己想退路。 无他,崇祯皇帝上位十年,却换了十几个首辅,杀死了五个兵部尚书(崇祯上吊之前一共杀死了七个兵部尚书。) 面对这一仗,杨嗣昌认为没有任何的胜算,既然知道是大败,自己为何还要贴上去背这一口黑锅? 朱常淦点头,“既然杨尚书也同意,那朕就放心了。” 为何让曹化淳为督师?因为只有他能贯彻自己的意志。 无论是哪一个文官当督师,都会有自己的小算盘。 但这对于自己来说都是大忌。 曹化淳文武双全,能为大明练出虎狼之师勇卫营的人,更不会比朝堂上那些耍嘴皮子的文官差。 关键,他对于这些日子勇卫营的变化,火器的运用也最为了解。 旁边一直蠢蠢欲动的宦官高起潜,眼中的光芒猛然黯淡了下去。 他想站出来当这个监军的,但如果督师是曹化淳的话,就轮不到他什么事情了。 曹化淳什么级别,他什么级别? 还要他去监军? 万一被曹化淳看出来自己压根不善兵事,那就更加得不偿失。 …… 消息传到勇卫营,一片欢呼声。 特别是黄得功和孙应元两人铆足了劲儿想着能上战场,如今听说督师又是曹化淳,顿时全都放心了下来。 别的不说,就怕来个太监、文官瞎指挥。 黄得功咧了咧嘴,“孙将军,这回咱们谁也别争了,战场上见分晓。” “战场上见分晓。”孙应元目露精光的回应道。 上次两人在演武场比武之后,谁也不服谁,曹化淳奏请皇帝之后,调整了两人的职务,一人统领一万人。 各领火炮五十门,火枪兵三千,骑兵三千,步兵四千。 离着他们不远,正是白杆兵营驻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