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到了地方,巡抚过一手,知府过一手,县令再过一手,到了百姓手中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了。 这事儿办的太过分,被崇祯知道了,暴怒之下,亲自督办,最先动手的就是户部官员。 结果户部严查了半天,拉出来几个人说是失职,撤职查办准备结案。 崇祯气急,亲自上阵,找出了几个主犯,杀了泄愤,但依然无济于事。 朱常淦猛然起身,“王承恩,让高宇顺带着东厂的人也别抽查了,全面查,将这件事情给查个水落石出。” “是,皇爷!” 等王承恩离开,朱常淦眼中的怒火还不曾消散,“看来整顿吏治该提上日程了。” 崇祯年间的朝堂十分的混乱,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混子太多,没有几个干实事的。 以温体仁为例, 这家伙看上去很有能力的人,精明强干,博文强记,善于处理政务。矜矜业业,每天从早干到晚很难工作,别人几年干不了的事,他几天就能搞定。 门口送礼的人排一条街,却从没有收受一份礼物。 但正应了那句话,“一个青史留名的坏人,没有能力是不行的。” 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党争上。 崇祯二年,他跟周延儒合谋整垮了钱龙锡,进了内阁。 过了几年,他又整垮了周延儒当了首府。 又过了两年,他整垮了前途远大的文震孟,巩固了自己地位。 如温体仁这样的人,崇祯朝太多了,他们为官就干一件事儿,个人进步。 为了个人进步,他们可以坑任何人,他们很精明,而且很会装傻,而且很团结,很合群。 一个个在朝廷混了多年,早已经修炼成妖,脸皮无人可及。 “和朕玩占着茅坑不拉屎?”朱常淦突然气笑了,狞然笑道:“那就陪你们玩玩。” 危急存亡之时,这些文官们依然孜孜不倦,为了自己能奋斗,整人、挖坑,忙得不亦乐乎。 那就别怪自己心狠手辣了。 “来人,国子监里面有多少学生?” “回皇爷,国子监没有多少人了……” “什么叫没有多少人了?” 在朱常淦的逼问之下,小黄门才道出实情。 原来大明后期,朝廷国库空虚,原本国子监不用交学费,还能有一份工资待遇,如今不仅工资待遇没有了,还要交学费。 而且官员选拔也越来越不公平,从国子监出来的人几年都不曾有人高中进士。 再加上民间教育发展迅速,比如东林书院等的兴起,直接导致了国子监的没落。 如今的国子监里面只有一百多号人,而且都是那种没有任何家底的寒门子弟。 除此之外还有几十个举子,他们是外省过来参加科举没有及第,所以再次暂时落脚在国子监。 “两百人吗?”朱常淦沉吟了一下,“倒是也够了,去将国子监所有的太学生给朕召进宫。” 很快, 国子监几十号举子老师,以及一百多个生员被东厂的人给赶到了午门之外。 “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将我等找来?” “不会是谁得罪了陛下了吧?” “这回不会轮到我们了吧?” 他们一个个浑身颤抖,精神惶恐,不明白皇帝为什么突然叫他们过来。 虽然他们不是官员,但对于京城之内这段时间发生的一切却也是知晓的,整顿东厂、锦衣卫、京营,哪一次没有死人? “别瞎说,如果陛下要我们的脑袋,东厂的人早就砍了,何必将我等召入皇宫?” “也是……” 正当他们议论的时候,突然看见一个穿着红袍的太监出来了,连忙噤声。 东厂厂督高宇顺大喊一声:“陛下到。” 所有人跪倒在地,大呼“陛下,万岁!万万岁!” 国子监的这些举人和生员,将头抵在地上,不敢抬头。 却见朱常淦缓缓地走到众人面前,和颜悦色开口道道: “朕欲给你们一个飞黄腾达的机会,朕给你们八品的头衔,协助朕理政,为期三个月。” “试用期满,优秀者转为可正式官员。” 嗯? 在场所有人都懵了,但他们中更多人猛地抬起头,眼中光芒制热如火。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