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大明百姓造反,后金入侵大明,说到底都是因为粮食无法满足人口需求。 思绪还在纷杂之际,却听见皇帝在喊他们,“过来搭把手。” “来了!”许赐复第一个跑了过去,帮着皇帝一起挖番薯的根茎。 “嚯,这么多?” 随着着刘之风、杨嗣昌的加入,越来越多的番薯被从地底翻了上来,朱常淦则起身让他们忙活。 “这里还有……下面……” “一株就有这么多,要是整亩该有多少?“ “来,再挖一株出来……” 别说是杨嗣昌,就连七十多岁的孙承宗见状都忍不住下手了。 几天之前,朱常淦让宋应星划出一亩地,就是为了今天。 而且作为内阁成员,朱常淦有必要提振一下他们的信心,同样也是为了下一步的动作做准备,有了钱粮,自己在朝廷之上的阻力才会更小。 这一亩地,是最先开始收的,其他的田亩则在割藤蔓。 十多个人,用了一个多时辰便将所有的番薯给刨了出来。 紧接着便是称重环节,由孙承宗亲自来操刀。 崇祯年间用的秤杆子,是由万历年间制造的,有三纽,准星刻度精细,明代铜砝码有锭形和长方形,折合下来一斤合593克。 杨嗣昌、刘之风等人将红薯上的土全部扣下来,放入筐子里面。 “一百斤……两百斤……” “五百斤!“ 直到此刻,众人才终于意识到,皇帝让他们这些人来,似乎并非只是关心农耕,而是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八百斤!” 所有人的脸色不禁动容。 “一千斤……” 当突破一千斤的时候,现场一阵惊呼,所有人不禁咋舌。 纷纷称奇。 “还有,继续!” 孙承宗的手都有些发抖,脸色不经意间肃然起来,整个人的身体都在微微发颤,使劲抹了抹额头上的细汗。 这……只称重了一半,或者说一小半,还有大部分没有称重。 已经霜降的天气,身体已经年迈的身体,时隔这么多年,竟然再次感受到了年轻的那种火力。 亩产千斤,这是什么概念,先不说这东西好不好吃,即便难吃,但能让百姓活命,便已经足够。 大明朝为何陷入如今这副田地,正是因为田间没有收成。 若非亲眼所见,他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大明竟然还有如此作物。 此刻孙承宗再也顾不上自己的官服了,将其系在身上,目光炯炯一眨不眨地盯着秤杆子,“下一筐!” “再放~” 十多个大明重臣,此时一个个如老农一般,兴奋地搬下来一筐,再放上去一筐。 极其认真的忙碌着,现场不断的有人报数。 “一千五百斤……” 已经一千五百斤了。 所有人的动作顿了一下,不少人的喉咙滚动了几下,他们意识到了什么,但手里的动作却是加快了几分。 一种异样的气氛在所有人中传递。 他们到底要看看到底能产出多少? “一千八百斤!” “一千九百斤……” “两千斤!” 当两千斤的声音传出的时候,不仅这些官员,就是周围的那些锦衣卫、东厂的人、以及务农司的农户此刻也炸开了锅。 人们欢声雷动,一个个振奋不已。 两千斤,这是什么概念? 别说他们对农耕如此熟悉,就是从未接触农耕的官宦人家,也知道农事艰辛,一亩地一年到头所获不过几百斤。 百姓们根本就填不饱肚子,别说稻谷和麦子,就是杂粮都不够,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人造反。 这还是春夏两季,可现在……亩产却已经超过了两千斤。 千百年来,百姓活在世上,唯一一件事就是与饥饿做斗争。 无一例外! 实在活不下去,就造反,所为也是一口吃食。 孙承宗此时脸色有些发红,强压着心情说道:“继续,别停!” “两千两百斤!” “两千三百斤……“ 此刻所有务农司的官吏、锦衣卫、东厂的人一个个全都伸长了脖子,朝着这边望过来。 “两千五百斤!” 每一个数字报出来,都会引发一阵欢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