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九章十万精兵(求月票)-《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3/3)页

    许多有心思的人,也不敢在贸然伸出手对崇祯说:

    “陛下,我可以。”

    那他随即就步入“先贤”们的后尘,被磨盘碾的连渣子都不剩。

    崇祯为啥特别相信太监高起潜有军事才能啊?

    除了相信他是绝对忠诚于自己的。

    那就是在上一次阿济格率兵抢掠的时候,以张凤翼、梁廷栋、高起潜组成的抵抗军首脑。

    这三人没有一个人会指挥打仗的。

    但那两个文官的操作吃大黄等死,尤其是梁廷栋更屑,吃大黄还时不时的给自己减小剂量,不像张凤翼做好了死的准备。

    两个首脑被动等死,就剩下高起潜一个人在辽东经常在祖大寿身边与鞑子对战,耳濡目染,还能稍微知道反抗。

    想着纵然打不过,待到清军饱掠而归,咱们跟在后面羊装追击,捡些死人割了脑袋,好歹让陛下高兴高兴啊。

    于是就有了追击阿济格后,我大明血战到底,斩首三级的特大战功上报。

    这都不是矮子里拔高个,而是烂泥里拔出颗臭葱来对付用。

    当然斩首三级的战功上报,也不知道崇祯是该开心,还是该愤怒。

    至少高起潜证明了他自己。

    有点作用,但不大。

    可宽慰皇帝是把好手。

    总比说眼睁睁的看着清军羞辱,一箭不发强上许多。

    面子上过得去。

    再加上勤王师来之前要解决他们吃饭的问题,崇祯问大臣们该怎么办?

    没有人回答,待到崇祯生气了再三追问。

    才有廷臣说,我们不如先把北京周边的百姓的粮食“主动收上来”。

    这样既能让清军抢不到粮食,也能避免我大明士卒抢粮违反军纪,造成不好的名声,还可以稳住士卒不让他们哗变。

    最重要的是朝廷解决了困难。

    一举多得。

    陛下简直是~赢麻了。

    如此主意一出,气得崇祯破口大骂。

    朱由检都不清楚自己麾下的大臣,是锤匪的暗探,还是与清廷皇太极勾搭上了。

    他们竟然能说出如此骇人听闻的退敌之策来,故意破坏他的统治。

    不怪崇祯信任杨嗣昌,因为杨嗣昌真的是奔着给他解决问题去的。

    崇祯接到了李自成派人联系张献忠与锤匪的消息。

    因为张献忠处事太糙,根本就没瞒人。

    或者说官军监视张献忠的眼线太多了。

    除了熊文灿之外,他麾下大批人都怀疑张献忠要造反,看他的行为作风,没有一丝臣服大明的意思。

    奈何熊文灿被金银珠宝给遮住了眼睛,张献忠送来的那些箱子的重量,他稍微颠一下,就知道张献忠忠诚不忠诚。

    用得着其他人在自己面前说三道四的?

    当然即使大明朝廷也未曾闲着,在军事上的形势仍然没有多大起色。

    特别的崇祯不仅听闻李自成这个只剩下十几人的反贼要搞事,那锤匪贺今朝占据三省之后,竟然有十万雄兵。

    这就更让他坐不稳龙椅了。

    连那个小驿卒占据三省都有十万精兵。

    我大明两京十三省,十万精兵都凑不出来吗?

    皇帝一发怒,势要与贺今朝争个高低。

    以杨嗣昌等为首的当即先给崇祯吃个定心丸,我大明士卒何止百万。

    那贺今朝对外号称十万精兵,定然是胡言乱语。

    当年他在甘泉县造反的时候,几百人对外就号称一万人。

    所以陛下不必相信那些坊间传言,都是贺今朝故意夸大事实。

    经过杨嗣昌等人的宽慰,崇祯终于好守了一二。

    按照贺今朝以前的尿性推测,他手里能有个两三万人,就差不多了,剩下的多是没什么战斗力的。

    如此兵力也算与张献忠不相上下。

    “可你们说大明有百万兵,朕手底下有没有五万精兵?”

    崇祯的发问,一下子又给诸臣干沉默了。

    因为大多数人附和着说百万之众,可实际上真有百万之众,朝廷早就发不起饷钱了。

    于是廷臣们归咎于兵虽多但不精,陛下我们还是走精兵的路线。

    “那该如何走精兵的路线?”崇祯强忍着怒气而言。

    相比较以前,崇祯也学会了在朝堂上妥协,而不是向以前一样,全都得听我的,你们说话都是放狗屁。

    杨嗣昌想了想,拱手道:“陛下,我大明理应抽练边兵。”

    “嗯?”

      


    第(3/3)页